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127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针对南方煤层层数多、单层薄,煤层气有效开发难度大的问题,以贵州织金区块煤层气井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定向井不同煤组合采、薄煤层水平井生产特征及产气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开发建议。分析表明,不同煤组合采产气差异较大,受地层供液能力、解吸液面高度及合采跨度影响,中、下煤组合采效果好于上、中、下煤组合采效果,其中16/17/20/23/27/30号煤层合采是区块最优合采层位;压裂规模显著影响煤层气井产气效果,压裂规模越大产气效果越好,增大压裂规模,提高压裂改造效果是多煤层煤层气有效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水平井产气效果是定向井3~4倍,薄煤层水平井适应性得到证实,根据地质及地表条件采用水平井、定向井组合开发,可提高多煤层煤层气开发效果。综合认为,在地质条件有利的区域优选合采层位,增大压裂规模,优选实施水平井,可提高多薄煤层煤层气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2.
我国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控油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地质力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开展塔里木、准噶尔-吐哈、走廊、鄂尔多斯、四川、松辽、渤海湾等8个(地区)构造体系控油作用研究,深刻认识到油气田分布主要受各类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建立了五类低序次扭动构造体系控油模式,包括帚状构造体系、旋扭构造体系、雁列构造体系、入字型构造体系和反"S"型构造体系。文章分别以具体典型实例系统概述了其各类低序次构造体系的形成特征、油气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认为构造体系的形成受不同构造环境和应力场控制;不同低序次扭动构造控制油气田分布规律各异。这些控油模式的建立对当前和今后油气勘探和油气田发现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3.
2011 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百字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以专章部署海洋经济工作,国家战略导向的转移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海洋经济整体上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主要海洋产业持续增长,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区域海洋经济有序发展,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南岭中段骑田岭花岗岩基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判明了该岩基的侵位深度(5.5 km)、围岩温度(196℃)及岩浆初始温度(950 ℃ ),建立起骑田岭花岗岩基的数学计算模型,计算得出: 骑田岭花岗岩熔体侵位后,其初始温度降低至结晶温度所需的时间(Δt col) 为4.1 Ma;由于结晶潜热释放而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L)为2.6 Ma; 由于骑田岭花岗岩基放射性元素含量 (U-15.3×10-6,Th-51.35×10-6,K2O-5.02%)是世界平均花岗岩放射性元素含量(U-5×10-6,Th-20×10-6,K2O-2.66%)的2~3 倍,骑田岭花岗岩浆侵位后产生的放射成因热使结晶过程延长的时间(Δt A) 为35.4 Ma,远长于世界平均花岗岩计算的Δt A(2.93 Ma) 。因此, 骑田岭花岗岩基的岩浆侵位- 结晶固化时差 (Δt ECTD)为42.1 Ma, 结合锆石U-Pb 年龄值(161 Ma), 通过反演计算得出骑田岭花岗岩基侵位年龄值(t E )为203.1 Ma,从而为骑田岭花岗岩基属于印支期侵位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动力学佐证。  相似文献   
35.
GM4型磁通门磁力仪是"十五"项目中地磁学科主要仪器。龙岩台GM4型磁通门磁力仪主要受到来自铁磁性物质和电磁类型的干扰。由已知干扰类型,对记录曲线典型畸变形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可以更好分辨干扰,进行恰当、合理、准确地预处理,保证数据的连续、可靠、精确。  相似文献   
36.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赣中盛源盆地及邻区橄榄玄粗岩系列火山岩中黑云母的类型、化学成分及结晶时的温度和氧逸度条件等进行了研究。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结晶时温度的大致范围为1060℃~1100℃,氧逸度大致范围为10^-7bar-10^9bar。本文研究表明,黑云母的化学成分研究是揭示岩石成因类型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为研究岩体成因类型以及成岩时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依据,并对成岩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7.
甘肃张掖市冬季气温变化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依据张掖市近50年来的冬季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法、小波分析、空间插值等方法,对张掖市冬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季气温总体上呈现增暖的趋势(β值为0.08),线性增长率为0.56℃/10a,相当于近50年冬季气温升高了2.8℃,冬季增温对全年升温的贡献率高达89%。1985年冬季气温发生突变,之后进入偏暖期,1987年后增温趋势更加显著。冬季气温存在10年左右和22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其中22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冬季气温空间分布不均,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温的趋势。冬季气温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增温,东部增温速度明显高于西部,冬季气温增暖主要发生在最近的20余年内。  相似文献   
38.
以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为调查对象,通过野外重点地质路线观察测制火山地层剖面,结合卫星遥感图像解译,进行锆石同位素激光定年测试及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火山岩石显微镜薄片鉴定、岩石主量元素分析和微量元素ICP-MS分析,结果发现:该区火山活动的分带明显受区域性北东向及北西向断裂构造所控制,公园内中生代火山岩相基本为陆相喷发,岩石基本分为酸性及中酸性两类,多属钙碱性岩,部分为弱碱性岩。新发现七娘山火山穹丘、三角山-大燕顶火山穹丘,雷公打石山峰、鸡公秃等12处火山锥,摇摆石等6个火山柱及鸡公秃火山锥南西侧的火山针,大燕顶古火山口等火山机构。特征火山岩方面,有隐爆火山集块(角砾)岩、崩积火山集块岩、基浪堆积层-"火山-沉积碎屑岩"。公园内古火山地貌景观有一级地貌景观点3处、二级5处、三级7处。认为该区中生代以来,至少经历过3期5次火山喷发活动,反映了库拉-太平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及我国东南沿海浙闽粤港巨型火山活动带的部分特征,是亚洲大陆边缘大规模火山喷发(岩)带侏罗纪-白垩纪火山岩系较有代表性的地段,是研究我国东南沿海侏罗纪-白垩纪火山活动的天然博物馆。  相似文献   
39.
近4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极端气候事件趋势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利用雅鲁藏布江流域10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流域气温和降水等气候极端事件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近45年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夜间和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分别以1.94和0.97天/10年的趋势在显著减少,夜间极端低温日数减少在冬季最明显,白天极端低温日数在秋季减少最明显: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和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分别以3.03和1.26天/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夜间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夏季最明显,白天极端高温日数增加在冬季最明显;日较差以0.11℃/10a的速度在显著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最大的1天降水总量和逐年连续无降水天数有减少趋势,最大的5天降水总量、中雨天数、逐年平均降水强度和逐年连续降水天数有增加趋势,90年代以来增加趋势明显,与该地区经向风与水汽通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40.
铜陵市大气降尘中铜元素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和评价矿产资源利用过程对大气污染的可能贡献,评价了典型有色金属矿山城市--铜陵市的大气降尘中铜元素的污染状况及其来源。运用ICP-AES法分析测试了铜陵市不同功能区17个大气降尘样品中铜元素的含量,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定性地判断了各采样点铜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铜陵市大气降尘中铜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2 190×10-6,富集因子最高值为391.5;大气降尘中铜元素污染严重,形成了以铜开采和冶炼企业为中心的污染区域;铜矿石的开采和冶炼对大气降尘中的铜元素污染贡献较大,是主要的污染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